我們先來看一組媒體曝光的案件:
2016年7月,湖南一家黑作坊非法回收處理醫療廢物。
2016年8月,南京顧家村一廢品收購站,張某自2012年以來收購、倒賣醫療廢物數3000多噸。這些醫療廢物最后被制成一次性塑料餐盤和劣質兒童玩具。
2016年12月,南京黑作坊里醫療廢物“秒變”餐具玩具。
2017年2月,西安巨量醫療垃圾與生活垃圾混裝或自行焚燒,甚至被非法倒賣。
2017年6月,湖南省汨羅市古培鎮140多噸醫療垃圾,被仇某等人碾碎后銷售給各地“下線”。
2017年,南京一個犯罪團伙從多家醫院回收醫療垃圾進行轉手倒賣。
……
數量,觸目驚心!
案發率,數不勝數!
危害之大,不堪想象!
醫療廢物在全世界都有“致命殺手”之稱,是疾病傳播源和環境污染源。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也不斷出臺。然而,一邊是不斷的執法、報道、反思;一邊是不斷的違法,收購、倒賣,屢禁不絕。似乎成了一個怪圈!
深挖發現,此類案件大多來自基層,換而言之,鄉鎮衛生所、私人診所等醫療機構對醫療垃圾的監管漏洞最大。
那么
醫療機構是如何處理的?
問題的根源到底在哪里?
有沒有辦法完全杜絕?
基層醫療機構和大醫院的處理方式
據調查,基層小型醫療機構幾乎都沒有專人負責醫療廢物的處置,大多是將醫療廢物與生活垃圾混裝丟棄在社區垃圾箱內。這種現象在鄉鎮衛生所、鄉村私人診所比比皆是,也是醫療垃圾“失控”的重災區。
大型醫院一般是由各科室各自負責收集,再由專職人員統一收集,并集中存放在醫院專門的儲存區域,由合作機構定期拉走處理。
“失控”根源在哪里?
據分析,除了違法成本低、源頭分類不到位、執行人員復雜等因素,主要有兩大根源:
一、利益驅動。“一般來說,一家大型綜合醫院一年的醫療廢物處置費用在幾十萬元以上。”知情人士如實告知。與大醫院相比,小型醫院或私人診所產生的醫療廢物雖然不算多,但找專門機構處理必然會產生額外的花費,而私下與非法收購人員進行倒賣,不僅省了這筆費用,反而還能得到回款。“正是這種‘一減一增’的利益,驅使著個別醫療機構在醫療廢物上做起了文章。”
二、操作難,監管難。重點體現在大面積散布于基層的醫療機構。除了上述利益原因,對于基層來說,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每日垃圾少、分布廣、收集難、監控更難。“我們每天就幾斤垃圾,要跑幾十公里送到專門的收集站,從時間、人力、成本來說,都不現實。”某鎮衛生所院長如是說。這對于監管工作來說,更是一項幾乎無法解決的難題;對于大醫院,雖然有比較硬性的規定,但目前幾乎全是人工操作,不僅耗時、耗力,監管中也存在點多、面廣、線長等難題。
癥狀找到了,那么,如何“下藥”?
有沒辦法讓廣大基層的醫療垃圾在按國家規定下,能以最少的時間、人力、成本完成收集和監管工作?換句話說,就是讓他們能定點投放、有規范的垃圾收集臨儲、能規范投放的時間、有準確的投放數量、能在48小時內清運處理……對于大醫院的收集工作,又如何簡化操作環節、降低人工成本,并能更準確的監控?
守得云開見月明
可喜的是,最近一項歷經多年的研發成果終于面世,解決了以上所有困惑和難題。
佛山市風景線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與軍工集團背景的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七研究所強強合作,專為此研發了一款智能化多功能醫療垃圾收集箱,通過其多項智能技術,全面解決了從醫廢垃圾的收集和臨儲各環節的監管等一系列問題,既大大減輕了各環節的工作量和人工成本,又能明確理清各單位(醫療單位、收運處理單位、醫管部門)的責任和任務,還可在線實時監控、為各環節提供電子報表和大數據。其智能、高效、便利性和準確性,獲得了眾多醫療機構的青睞。
“比如在一個鄉鎮管理區中心地帶定點投放一個(醫療垃圾收集箱),那附近幾公里的小型醫療機構就可以及時把醫療垃圾投放到此箱,它能自動記錄投放人、類別、數量、重量等。那么,回收公司前來清運時,又能自動記錄清運人員名單和數量。而監管部門只要打開管理軟件,就能對各單位的醫療垃圾的來龍去脈一目了然。這樣,不僅大大節省了各方的時間和人工成本,還具有極高的準確率。”風景線總經理張樹林先生表示,“這項成果已經正式推向市場,目前獲得了近百萬的訂單。”
風景線公眾號
醫廢方案、合作
歡迎掃碼關注